2019年11月19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北京举行了2019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北理工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孙逢春院士团队于2018年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期刊上的论文“A lithium-ion battery-in-the-loop approach to test and validate multiscale dual H infinity filters for state-of-charge and capacity estimation”(作者:陈铖、熊瑞、沈维祥)入选“2018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该研究团队已经四次获得“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奖,团队中孙逢春院士、熊瑞教授和何洪文教授三位教师也同时入选了2019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获奖论文的第一作者陈铖为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在读博士生,指导教师为孙逢春院士和熊瑞教授(论文通讯作者)。该论文主要关注电动车辆动力电池系统的建模、状态估计及其应用的问题,针对传统状态估计算法在电池模型精度低、噪声统计特性未知的情况下应用困难的问题,建立了基于多时间尺度双H无穷滤波的动力电池荷电状态和容量协同估计算法,提高了状态估计的鲁棒性。硬件在环仿真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精确、快速估计动力电池状态,动力电池电量估计误差在2%以内。该文同时也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和ESI热点论文。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于2007年起开始进行“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评定工作,目的在于促进我国高影响高质量科技论文的发表,进一步提高我国科技的国际影响力,引导我国的论文发展模式由重视数量向重视质量方向转变。评定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即文献计量和专家评估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本年度获奖论文分属于75个机构,其中高等院校76篇,研究所14篇,高校附属医院和其他医院10篇。
实验室简介
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由国家发改委于2008年授权,在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工程技术中心的基础上成立,是国内最早从事电动车辆研究的单位。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实验室就开始引进苏联制造的电传动军用车辆进行电传动研究工作。从1992年开始参加原国防科工委组织的电动车辆研究开发工作。自国家“八五”计划以来,一直得到科技部、工信部、总装备部和北京市政府的重点支持。在电动车辆科研、产业化和示范运行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同时在电驱动技术方面有着深厚的研究基础,是国家863计划驱动电机授权检测基地。成功研制了纯电动旅游客车、纯电动低地板公交客车、混合动力电动旅游客车、燃料电池汽车、纯电动轿车等共20余种电动车辆整车,其中10种整车产品列入我国国家汽车产品公告。开发了续流增磁电机及其控制器、一体化电驱动机械式自动变速系统、支持快速更换的标准化电池系统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产品。在奥运史上,首次实施了中心区零排放电动客车工程,兑现了中国政府的承诺,实现了国家“奥运昼夜服务零抛锚”的最高目标,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反响和积极评价,受到国家表彰。相关技术成果在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成功推广应用。至今,实验室已形成了完善的技术体系,在纯电动汽车总体技术、混合动力汽车总体技术、整车轻量化技术、整车综合控制系统、电动汽车动力驱动系统技术等多项领域开展研究工作。
为推动电动车辆技术成果的转化,依托于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成立了两家学科性公司。2010年7月成立了北京理工华创电动车技术有限公司,其业务范围包括电动车辆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开发、测试和生产、提供先进的电动车辆动力系统平台及关键部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咨询和运营保障服务等。2015年12月成立了北京理工新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专注于新能源汽车车联网平台建设及大数据挖掘与应用的高新技术企业,与北京理工大学共同承担了工信部“新能源汽车国家检测与管理平台”的建设工作,承担了“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综合管理平台”的设计、开发和运维工作。
目前实验室拥有64名教职工,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21人,在站博后共15人,形成了学术带头人引领、中青年为主、学术思想活跃、有影响力的学术队伍。在长期的科技攻关和技术积累下,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取得了大批的知识产权成果,出版学术专著6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上千篇,获授权专利近280余项。主持起草了多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建立了电动汽车充电站北京市地方技术标准体系。国内首个新能源汽车专业方向,研究成果获得多项国家奖励,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以及其他省部级奖励多项。被评为“国防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奥运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