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逢春

职称: 教授 、博士生导师

职务:中国工程院院士

电话:010-68940589

邮箱:sunfch@bit.edu.cn

研究方向:车辆电动化/新能源汽车

个人概述

      孙逢春,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车辆电动化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创造”十大科技人物。致力于新能源汽车整车集成与驱动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工作,提出并创建了中国电动车辆、充/换电站系统、车联网等系统工程技术体系,创建了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2011计划”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管理平台。出版著作8部,学术论文20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何梁何利奖及省部级奖多项。现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政府顾问,科技冬奥新能源汽车领域技术专家组组长,历任国家新能源汽车专家组专家、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等。

教育背景

1978.2-1982.1 湖南大学基础课部 应用力学 学士

1982.2-1984.8 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系 车辆工程 硕士

1984.9-1989.8 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系 车辆工程 博士

1987.8-1989.5 柏林工业大学交通工程学院 车辆工程 联合培养

工作经历

1989.9-1994.5 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院振动研究室,主任(1991.3)、讲师、副教授(1990.6)

1994.6-1997.4 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院、国防科工委-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技术开发中心,中心主任、教授

1997.5-1999.3 北京理工大学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国防科工委-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技术开发中心,副院长、院长(1998.5)、教授

1999.3-2002.7 北京理工大学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电动车辆工程技术中心,院长、中心主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02.8-2016.1 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2009.2)、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2014.1),副校长、实验室主任、中心主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16.2-2020.1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实验室主任、中心主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20.1-2021.12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中心主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21.12-至今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电动车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中心主任(协同创新)、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学术成果

(一)代表性论文和著作

1.Design and experiment of electric bus.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2002

2.履带式车辆斜坡转向时的动力学特性,中国机械工程,2007

3.基于转矩控制策略的电传动履带车辆驱动特性研究,兵工学报,2007

4.履带车辆感应电动机驱动系统匹配理论,机械工程学报,2008

5.Adaptive unscented Kalman filtering for state of charge estimation of a lithium-ion battery for electric vehicles.Energy.2011

6.Estimation of state-of-charge and state-of-power capability of lithium-ion battery considering varying health conditions.Journal of Power Sources.2014

7.A novel dual-scale cell state-of-charge estimation approach for series-connected battery pack used in electric vehicles.Journal of Power Sources.2015

8.An integrated control strategy for the composite braking system of an electric vehicle with independently driven axles.Vehicle System Dynamics.2016

9.A systematic state-of-charge estimation framework for multi-cell battery pack in electric vehicles using bias correction technique.Applied Energy.2016

10.电动商用车系统工程技术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中国工程科学,2018

11.全气候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及展望,中国工程科学,2019

12.锂离子电池极速自加热中的电-热耦合特性及建模,机械工程学报,2021

13.《电动汽车 — 21世纪的重要交通工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14.《装甲车辆混合动力电传动技术(第2版)》,国防工业出版社,2018

15.《电动汽车工程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


(二)代表性专利成果

1.一种电动汽车用电机驱动与传动装置,ZL200610083928.6,2007.11

2.一种电动车整车控制的三层网络结构,ZL200410037839.9,2009.7

3.通用电池箱,ZL200710122367.0,2009.9

4.电池成组连接方法,ZL200710145806.X,2013.9

5.一种双电机分别驱动两侧链轮的履带车辆的行驶控制方法,ZL200510000927.6,2009.3

6.电动汽车远程监控系统中实时监控方法和系统,ZL201210573104.2,2016.9

7.自动快速插接抽屉式电动车电池箱,ZL200710145801.7,2012.2

8.一种估计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的荷电状态的方法,ZL201410784128.1,2017.11

9.一种基于车轮纵向力调节的车辆操纵稳定性控制方法,

ZL201510770262.0,2017.10

10.一种电动轮的力传递方法及使用该发放的车辆,ZL201710749620.9,

2020.11


(三)代表性项目

1.奥运中心区零排放电动公交重点工程(2000-2008):开展5轮电动客车及关键部件技术开发,开发电池自动快速更换充/换电站,组建我国第一支电动客车示范运行车队,兑现国家承诺。

2.纯电动商用车技术推广及工程应用(2009-2015):与上海申沃、广汽客车、宇通、一汽客车等企业实现产业化推广;并将相关成果应用于上海世博园、广州亚运会等重点工程。推动北京电动环卫车研制与规模应用。

3.履带装甲车辆混合动力电传动系统关键技术及电传动样车研制(2001-2011):开展了电传动系统6大关键技术攻关及混合动力电传动履带装甲车辆研究,研制出演示验证样车并进行关键技术验证和可靠性考核。

4.北京市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2009-2015):开展公交、环卫、出租、物流为主的电动公共领域车辆示范及以乘用车为主的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应用;主持北京市充电基础设施规划和地方标准体系制定的技术工作。

5.国家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三级监控与管理工程(2010- ):以产品质量管理、运行安全为目标,主持建设北京电动车辆运行管理监控平台;推动建立电动车辆企业、地方政府和国家三级监控与管理体系。

荣誉与奖励

荣誉称号

1991年,北京市优秀教师

1992年,全国优秀教师

1996年,北京市五四奖章

2000年,北京市先进工作者

200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

2005年,全国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

2008年,科技奥运先进个人

2011年,“北京创造”十大科技人物


获奖情况

2004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一种电动车辆动力系统关键技术产品及其应用,排名第一

2008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纯电动客车关键技术及在公交系统中的应用,排名第一

2009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履带装甲车辆电传动系统关键技术,排名第一

2007年,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北京奥运电动客车开发及关键技术推广应用,排名第一

2010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电动车辆充电站关键技术及工程化应用,排名第一

2013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系列化纯电动专用车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排名第一